cover_image

迭代与交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览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展侧记

武小川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2024年08月14日 10:35

2024年7月18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实验艺术第三次进入全国美展的平台。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首次设立“实验艺术”展区,采取提名制,邀请了47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初步反映了实验艺术在我国的创作面貌。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正式设立实验艺术展区,采取了通用的征选机制,收到投稿800余件,最终遴选出81件入选作品(含进京5件),于河北廊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展出,这标志着实验艺术正式进入全国美展“大家庭”。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因时因势,将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和动画三大门类合为一个展区,数字艺术成为第一次亮相的新类型。本届共收到投稿作品2877件,包括实验艺术1045件、数字艺术1248件、动画584件。经初评和复评,最终选出作品233件参展,其中实验艺术74件、数字艺术73件、动画86件,三个类型进京作品共计31件,实验艺术6件、数字艺术10件、动画16件。


本届全国美展将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和动画三种艺术类型,作为一个展区统一呈现,可以说,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科技媒介、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反映沉浸感、交互性的新媒介特征。三类作品233件分布在中华艺术宫的四个展厅,交叉混融,特别是实验艺术和数字艺术,从展出现场的形态上来看,相得益彰,具有较强的互融性。组织方认为,三大类别的参展作品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运用科技的数字的艺术表达方式,更宽阔地反映时代生活的变迁。许多作品聚焦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理念。二是在艺术媒介,特别是数字语言的运用上,三大类别的作品在表现形式的探索上呈现出积极的进取精神。例如,从动画和数字艺术作品,可以看到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作品从一般的软件编程向智能化方面发展,着力构筑引人入胜的空间景象和意境,呈现了中国美术对超现实的虚拟空间的多种表达。


作为国家级美术展示平台,遴选要求是明确全面,即“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制作精良”,本届展览更是呈现出这一类新兴前沿艺术集体创新思考、创作与表达的艺术创作新趋势。展览前言中谈及:从参展的作品来看,类型多样、媒介多元是比较突出的特点,反映了该领域艺术创作的开放性。与以往相比,入选作品总体呈现三个明显趋势:一是依托现成品的采集和使用进行创作的作品呈下降趋势;二是依托新科技的研究和应用的作品呈上升趋势;三是对于社会、自然和生态问题的深度研究的作品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创作者以年轻艺术家居多,因此敢于创新创造,同时关照自我内心状态和生存状态的作品占较大比重。


实验艺术作为新兴艺术门类,以有价值的主题表达作为前提,寻找最契合的材质与技术媒介语言进行表现,并致力于推进观念创新,拓展艺术形式边界,推动艺术教育改革,融汇新兴科技发展,形成与社会广泛合作,不断丰富着当代艺术的体验形态与内涵发展。专业创办以来,快速的自我迭代,形成了材料实验、媒体实验、影像实验、剧场实验、社会性艺术等多个较为成熟的领域,借助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方法,成为跨界融合普遍、知识迭代显著、技术拓展明显的新领域。一定程度上来说,数字艺术就是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介快速演化下而催生出来的当代艺术新类型。


本届展览令人产生思考的

有以下几个方面:


01.以人类和科技的关系为立足


图片

图片> 邱思遥/蜂群迷航/实验艺术

图片> 刘庆元/谁改变谁/实验艺术

科学技术特别是硬件设备、软件智能,正在不断形塑着人的日常生活。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提出,“科技”已经成为第七种生物体(按照生物学家的分类,亿万年来的地球上存在六大类生物体: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原生生物、植物、动物),并开始参与到对人的演化进程中,共同塑造一种与人类共享的生态系统,成为协同进化的生命体,并可能已经在与生物(包含人)的演化竞争中超越了人类。新的社会关系、新的伦理关系正在重构。本次展览中,探讨人与智能体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科技的关系的作品扎堆出现。邱思瑶的《蜂群迷航》,借助无人机予以蜜蜂的视角,反思“人类纪”中的生态与人工与生物的抗衡关系。作为长期关注社区和乡村问题的艺术家,刘庆元的《谁改变谁》通过AI对人物、动物、机器人的木刻肖像,进行视觉改写,三者在无穷尽的视觉演化狂欢中互相变异,使得我们不得不去追问究竟是“谁在改变谁”。张天怡的《植物智能计划》通过构建数个植物系统,讨论生态平等的关系,而现实展场中,球形体中的植物系统却不是一派生机勃勃,而是一种失序的寥落和颓败,反倒更体现出某种现实的真实感、复杂性。白小墨的《进化》则通过铺装在小麦粒上的32台两轴机械臂与算法生成的音乐实时互动,寓意人类将技术逻辑输入机器,也将生命逻辑带入其中。而郑达、艾敬、焦雪的《肉身计算》塑造了一个艺术家的“肉身机器”,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分发和AI计算,智能机器被赋予“元艺术家”的身份,通过装置运算元数据,塑造新艺术图像。通过技术手段讨论人机关系,成为本届展览中的大命题。


图片

图片> 张天怡/植物智能计划/实验艺术

图片> 白小墨/进化/实验艺术

图片> 郑达、艾敬、焦雪/肉身计算/实验艺术


02.以未来时空为想象


图片> 陈抱阳/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实验艺术

图片> 张文超/90 分钟的宇宙观/实验艺术

近两年,人工智能的突破及民用化,成为艺术及其教育领域中最被热议的话题,成为主动拥抱和被动接受的关键领域。科技艺术专业应运而生,逐步从实验艺术的基本版块中逐渐脱身而去,在更为广阔的范畴之内,形成新的交叉形态,并逐渐形成了媒体艺术、互动艺术、人工智能与数据艺术、新材料运用艺术、生物艺术、生态艺术、科技艺术策展与理论等多个方向。特别是由基因技术、纳米技术、机器智能三个领域叠加而推动的技术革命,在不少作品中就有明显的体现。陈抱阳的《智能体共生:从运河到银河》就是由AI多智能体、控制机械臂、影像、光学装置、烟雾、灯光构成的仿真生态系统,“承载着人类从运河到银河中认识生态、改造生态、构建生态的想象与实践”。这里“有人控,但‘人’缺席”,一定程度上隐喻着人、生物、智能体在未来空间中的相互制约与相互控制。场馆中,机器狗来回踱步的“咚……咚……”声,充满了多种“操控”的牵绊。张文超的《90分钟的宇宙观》将视野投向极远的外太空,以“SCA-1 号”卫星绕转地球一周(90分钟)的飞行航迹为依据,结合航迹对应地面坐标的世界内容,创建的一件汇集人类古今中西图像大全交互影像装置。超越地球,对未来世界开展想象也成为中青年所热衷的新维度。而数字艺术展区的数件进京作品,《世界投影:文明的互鉴》《宇宙黎明》《人工智能外骨骼机器人装甲》《大脑花园·超元》《无限分之一》,处处闪现着未来、宇宙、时空、文明、人工智能等这些宏大的关键词,可以说,想象力是这类作品鲜明的特征。



03.以国家课题为驱动


图片> 刘晶晶、梁猛、王沂、杨蔚/见微知著 — 对嫦娥5号月壤的解读/数字艺术

重大的国家课题和项目领域,也是前沿艺术能量延展的领域。刘晶晶、梁猛、王沂、杨蔚的《见微知著 — 对嫦娥5号月壤的解读》,就是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对月壤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创作的视觉交互场景。费俊的《情绪剧场》,就是与心理学家、音乐家联合创作的系列艺术实验项目之一,以人的生物特质为驱动生成的视觉幻象,以此来介入对人心理抚慰。胡晓琛、陈天翼、顾文甲、方雨轩、郑毅恒、王嘉平的《太空光源》则由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大科学中心提供支撑,展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大型科学装置,并搭建起结合实体互动、算法艺术、混合现实技术的大型综合性实验平台。可以看出,与科学机构和科学家团队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创造力的重要支撑。另外,包括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AR展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数字视效、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植物IP数字藏品等在内的大型国家项目,也成为数字艺术大展手脚的新领域。


图片> 胡晓琛、陈天翼、顾文甲、方雨轩、郑毅恒、王嘉平/太空光源/数字艺术

图片

图片> 费俊/情绪剧场/数字艺术


04.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着眼


图片> 王沂/雀群/实验艺术

图片> 陈静/从海岛到内陆4627米/实验艺术

反映人与人、与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当代艺术的中心议题之一。比如王沂的《雀群》就是一件通过行动抚慰老人们的心灵的社会性艺术作品。他通过与老年群体合作绘制小麻雀画作,制作小装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开展积极有益的文化活动,陶冶身心,呈现社会议题的复杂性。陈静的《从海岛到内陆4627米》是基于自身生活经历的调研性作品,这也是她的本科毕业创作。她是个“岛上的孩子,不会游泳怕吃鱼,但有一种‘野外生存’的天赋”,将一条和自己生活相关的4公里多的连岛路面,进行拓印,身体力行呈现生命的切肤之感。而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师生共同创作的《共襄美好:关中忙罢艺术节》以全景式的影像,呈现出7年来在秦岭山下的乡村借助艺术项目推动乡村建设,这也是为数不多的以乡村振兴现实主题作为当代艺术的实践表达。高祥瑞的《净水计划·无动力剧场》以现成品搭建动态装置,使人感受水动力、水循环、重力、大气压等无形的力量,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双向互动,“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图片> 高祥瑞/净水计划·无动力剧场/实验艺术

图片> 刘帝安、王亭、郑雨呈、马上晋、丁琳、袁艺湲、邓鸿斌、胡琬泽、陈钧韬/大脑花园·超元/数字艺术

图片> 张文嘉、萧金哲/无限分之一/数字艺术

图片> 武小川、崔凯敏、任一飞、张亚谦、隋雨荷、冷培雯、时志华、郭雨欣、吴彦臻、强嘉苗/共襄美好:关中忙罢艺术节/实验艺术

这一类现成品装置,比往届大大减少,而重资本、大投入、科技感的大型装置,以及一片片“屏幕的海洋”,成为本届展览的重头戏。


作为交叉的艺术和作为交叉的教育


可以说,实验艺术作为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21世纪前20年,在一大批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推动下,实现当代艺术的专业化、学科化、学院化、中国化。201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大会上,与会的院校代表共同签署倡议书,向教育部力陈建立实验艺术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201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实验艺术委员会,标志着它正式成为被美协承认的新类型。2014年,实验艺术被教育部列为新专业,编号130407TK(T为特设,K为控制);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申报新增跨媒体艺术专业(130408TK),被教育部列为新专业;202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申报的科技艺术(130412TK),被教育部列为新专业。经过十年时间,全国各美院的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院系完成建立,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着手,逐渐向学科建设、跨界融合去跨越。就本次参展作者的教育背景而言,大量出自于各院校的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专业。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院系分别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0年,其前身为2003年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招收本硕博)、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2022年,其前身为2007年成立的实验艺术系和2014年设立的实验艺术学院,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招收本硕博)、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14年,前身为2002年成立的现代艺术学院,招收本硕)、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8年成立,其前身为2011年建立的实验艺术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招收本硕)、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19年,其前身为2010年成立的新媒体艺术系,招收本硕博)、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21年,其前身为2016年成立的当代艺术系,招收本硕)、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2023年,其前身为2017年建立的实验艺术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招收本硕博)、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23年,招收本硕)、山东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系(2017年)这10个高等专业艺术院校院系组成。可以说,本次展览就是十年来各院校专业培养成效的大展示。


21世纪的艺术与教育的推动密切相关。作为教育的艺术,求异存同;作为艺术的教育,特色发展。院校的特质与定位,专业的衍化和迭代,有从课程的体系,有从语言的角度、有从艺术史的谱系、有从技术的逻辑、有从社会的面向,新方向被不断创造出来。从一个侧面可以说,当代艺术领域的知识半衰期更短,迭代速率更快,交叉纷繁度更高。本届实验艺术和数字艺术展区的作品,既有网络媒体、交互媒介、智能科技等的技术材料交叉,也有文化研究、宇宙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理念方法交叉,更有设计、戏剧影视、工学等领域的学科专业交叉。比如本届展览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创新学院师生表现亮眼,追其根源,就是学科专业快速迭代、交叉融合的成果。


当代艺术正在各个领域发生着“转向”,诸如表达的科技转向、方法的学科转向、价值的社会转向、教育的交叉转向、创作的项目转向等。特别是在2022年新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设计学定位为交叉学科中的新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组合方式,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十年来,我们能看到实验、跨媒体、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不仅表现在成为一个院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之所,每每成为各院校毕业展中最为吸引人关注的部分;还体现在“实验”作为创造精神,跨媒体成为表达方法,数字技术成为支撑手段,这些都成为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核心动力,更是被不同的专业所借重。而当代艺术的作品形态和展示形态,也正“蔓延”到诸如绘画、雕塑、摄影,以及设计学科、影视与戏剧学科的各专业。装置、影像、文本、表演剧场、虚拟空间与增强现实等当代艺术的常规手段,在各专业的作品中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专业开放程度的象征。可以说,作为一种泛艺术化的实验的艺术,塑造出近十年院校毕业创作展的新样貌。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美术领域中的突出亮点。


但是,当代艺术是关于问题的呈现,是构建人的文化实践。品质、水平、人文主义,依然是艺术表达的中心任务。艺术创作不能滑向成为唯技术的导向。在艺术语言自律性、艺术价值社会性这样双相作用下,迭代与交叉、融合与冲突同在,学术问题成为不同学科不断重组的“新组学”。对技术伦理、对社会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反思和建构,将是当代艺术为后世留下的关键命题。这也是我们在科技大发展,国势国力国运上升强劲的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应该为世界提供的中国艺术之道。



文 Article / 武小川
图 Pictures / 中国美术家协会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欢迎购买艺术与设计杂志

图片

图片


长按二维码左侧

跳转购买链接


热门文章

图片

盘点2024最美录取通知书

图片

2024巴黎奥运会中国队领奖服公布

图片

多所高校学位服上新,有你的学校吗?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专题 · 目录
上一篇环境意识的自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环境设计与建筑下一篇从自命题到社会命题和时代命题:全国美展中的平面设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